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核医学杂志》 > 1998年第3期
编号:10657332
三相骨显像评价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后血运变化
http://www.100md.com 《中华核医学杂志》 1998年第3期
三相骨显像评价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后血运变化

王成钢 王国军 宋敏 任鹏 张子刚 曲玫 065000 廊坊,中国石油中心医院医学影像科 中华核医学杂志 1998 0 0 3
关键词: 期刊 zhhyxzz 0 临床与实验研究 fur -->

表1 股骨头和髂动脉(血流相)及股骨头和股骨干(血池相)
ROI总计数比率(±s)

时相 位置 股骨头数 术前 术后
血流相 患侧 38 0.88±0.17 0.86±0.16
健侧 10 0.83±0.14 0.85±0.10
血池相 患侧 38 0.58±0.19 0.88±0.20*
健侧 10 0.50±0.13 0.53±0.07
延迟相 患侧 38 4.01±1.49 4.40±1.56*
健侧 10 3.40±0.89 3.66±0.88
注:* 为术前术后比较,t分别为3.422 6和2.962 7,P<0.01
本研究应用三相骨显像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介入治疗前后血运情况予以观察,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1996年3月~10月经介入治疗的ANFH病人24例,年龄16~71岁,平均41.3岁,其中男19例,女5例。双侧罹患14例,左侧罹患6例,右侧罹患4例,共38个股骨头。病程1个月~11年,平均26.7个月。根据1993年9月全国ANFH专题讨论会提出的四项六级100分制〔1〕 及总活动度的情况进行疗效判定。
所有病人均经临床表现、X线片、CT或MRI得以诊断。
2.介入治疗。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至患侧的旋股内侧动脉、旋股外侧动脉及髂内侧动脉,分别注入罂粟碱、尿激酶、复方丹参等药物,以扩张血管、溶栓和改善微循环,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3. 三相骨显像。亚锡亚甲基二磷酸(MDP)由上海医科大学红旗制药厂生产。99m Tc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提供。采用SiemensSPECT仪,低能通用平行孔准直器,能峰140keV,窗宽20%,放大倍数1.00,血流、血池相矩阵64×64,延迟相矩阵128×128。受检者仰卧位,探头视野包括双侧髋关节,肘静脉注射99m Tc-MDP740MBq,血流相1帧/秒,共40帧。血池相1帧/10秒,共30帧。延迟相注射99m Tc-MDP3小时后,以6×105 计数/帧采集1帧。血池相和血流相均以腹主动脉〔2〕 作对照,以使单、双侧罹患的病人具有可比性。单侧罹患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人以健侧作阴性对照。延迟相以头、干比,测得微小动脉出现的1帧作为起始。将术前术后三相骨显像图调到一起,在股骨头、股骨干和腹主动脉处各划感兴趣区(ROI),做ROI在帧内和帧间的拷贝和对位,以保证ROI的形状和所包含象素数的一致。得到ROI内含象素的多少、每象素放射性计数均数及ROI所有象素的放射性总计数、股骨头和髂动脉及股骨头和股骨干ROI总计数比率。最后将术前术后的总比率作t检验。
结 果
1. 三相骨显像结果见表1。示患病股骨头血流相术后股骨头和额动脉ROI总计数比率略低,而健侧股骨头略高,但差异无显著性;患病股骨头手术前后血池相和延迟相比率差异非常显著(P<0.01),健侧也增加,但幅度较小。
2. 用四项六级100分制法评定38个股骨头术前术后的情况。经介入治疗后,术后疼痛减轻,关节活动度增大,行走距离增长,总得分增加,总活动度增大,由术前232.30±69.50°升至术后的261.76±58.06°,差异有非常显著性(t=6.562 8,P<0.01)),但生活能力无任何改变(表2)。

表2 38个股骨头术前术后
四项六级法得分结果(±s)

项目 得分
术前 术后
疼痛 26.56±7.31 35.46±6.94*
生活能力 19.05±8.51 19.05±3.70
关节活动 17.62±2.90 19.03±2.91*
行走距离 9.05±3.77 10.86±2.95*
合计 70.05±15.30 84.41±13.73*
注:* 为术前术后比较,P均<0.001。t分别为9.649、3.970、5.618和11.699

讨 论
1. 三相骨显像对介入治疗ANFH疗效的评价。骨骼各部位聚集放射性核素的多少与其血流灌注量和代谢程度有关〔3〕 。当骨骼组织血液供应减少或局部代谢减慢时,骨显像剂聚集随之减少,可形成放射性稀疏区。反之出现放射性浓聚。三相骨显像能在核素骨显像的基础上更全面综合地观察放射性病变部位动脉血流灌注、血管床和骨盐代谢方面的情况。本研究术后血池相和延迟相放射性比值增加显著,表明介入治疗ANFH后血运和代谢显著增加,疗效显著。其机制可能是:①患处血液灌注增加,流速增快,代谢旺盛;②侧支循环建立或处于静息状态的微血管开放,微循环改善,减少患处的压力,从而缓解或解除疼痛;③疏通股骨头营养血管,加速血流灌注和代谢。
2. 介入治疗ANFH的疗效非常显著,尽管在短期内生活能力改善不明显。但在止痛、关节活动度、行走距离、总活动度和总得分方面的疗效令人满意。
一般认为,ANFH是由于动脉血流持续减少和其他弥漫性狭窄性动脉病变,单侧或双侧髂总动脉分叉处或主动脉弓分叉处血栓梗塞,干骺动脉阻塞,尤其是旋股内侧动脉阻塞等引起的股骨头血流减少所致。本治疗方法将溶栓、扩张血管和改善微循环药物直接注入到病变部位,通过药物的溶栓作用溶解患处血管内的淤滞和栓子,使血液流通,从而降低髓内压,改善微循环,解除或减少髓腔内血液淤滞状态,达到治疗目的。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外科杂志编辑部整理.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专题讨论会纪要. 中华外科杂志, 1994, 32:545-550.
2 李培勇, 张冀先, 朱承谟, 等.骨折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血流灌注测定. 核技术, 1996, 19:661-664.
3 潘中允, 主编. 现代核医学诊疗手册.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5. 188.

(收稿:1997-09-08 修回:1997-11-28) , http://www.100md.com